•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共创辉煌!

政府信息公开网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清华大学冯骅团队:仰望星空做以“年”为量级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协会动态

最新新闻

  • 清华大学冯骅团队:仰望星空做以“年”为量级...
  • 刘希娅代表:将寒暑假改为春夏秋冬四个假期...
  • 浙江多市发布义务教育招生新政:民办学校电脑...
  • 近九成大学生被皮肤问题困扰...
  •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杏林计划招生简章...
  • 旅西中国留学生:疫情期间上网课 谈及考试表担...
  • 南京大学2020年江苏省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简章...
  • 海淀公布今年民办校招生计划 三所学校不面向外...
  • 北京多所高校毕业年级6月6日起分批返校...
  • “东方派 世界行”线上留学特典 澳大利亚篇...
  • 英国剑桥大学取消下一学年所有面对面授课...
  • 山东高职专科单招、综招填报志愿平台开启...
  • 北京中小学开学后错峰上学 暑假不会推迟...
  • 青年学生直播“带货” 湖北秭归脐橙大卖...
  • 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 腾讯会议助力腾讯微校推出升级课表,打造在线...
首页 > 新闻资讯

清华大学冯骅团队:仰望星空做以“年”为量级

发布日期:2020-05-23 12:04:20

  《自然·天文》杂志封面图清华大学供图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天文》杂志封面,湛蓝的宇宙中,一个小小的探测器正朝着一团巨大的、银白色的星云前进。

  这是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冯骅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5月11日,《自然·天文》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了清华大学主导的空间天文项目“极光计划”的最新成果:“极光计划”配备的X射线偏振探测器在卫星上经过1年的观测,探测到来自蟹状星云及脉冲星(中子星的一种)的软X射线偏振信号。

  此外,团队首次发现了脉冲星自转突变和恢复过程中X射线偏振信号的变化,说明在此过程中脉冲星磁场发生了变化。这一探测结果也标志着,由于技术困难停滞了40多年的天文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新开启。

  而在这背后,是一个年轻教授和几个学生一直进行的,以“年”为量级的研究。

  停滞40年的天文探测实验重启

  “在天文学领域里,利用X射线偏振测量,人们能够获得高能辐射区域磁场方位、天体的几何对称性,从而进一步理解与黑洞、中子星等密切相关的天文现象的物理过程发生机制,对高能天体物理而言意义重大。”冯骅说。

  早在1968年,美国科学家就率先开展了天文X射线偏振探测,并在1971年发射的探空火箭上完成了247秒的曝光,第一次发现蟹状星云的X射线辐射可能具有高度线偏振,并在1975年上天的OSO-8卫星上完成了首次精确测量。

  然而,40多年过去了,科学家们不断论证X射线偏振的用处,预言探测偏振对天体物理的科学价值,却再也没有第二个X射线偏振探测设备在空间运行。探测灵敏度不足,被认为是X射线偏振技术的主要瓶颈之一。

  技术转机出现在2001年。随着核探测技术的发展,意大利科学家证实了一种新型粒子探测技术可用于高灵敏度X射线偏振测量。这为X射线偏振测量带来了“一种近乎理想的探测技术”。2009年,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的冯骅开始带领团队,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对X射线偏振探测技术进行探索和改进。

  2018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主导的空间天文项目“极光计划”探测器发射升空。同年12月18日,极光计划的探测器开启高压投入运行,成功探测到了空间X射线。2019年3月,探测器进入常规观测,盯准了蟹状星云脉冲星。

  脉冲星是一种极其精确的“时钟”,但是经常会在某一个时间点发生一次突变,然后慢慢恢复,这种自转突变是一种有待研究的天文现象。2019年7月23日,蟹状星云脉冲星发生了一次自转突变,其偏振信号的变化被“极光计划”探测器捕捉,经过几十天它的偏振信号又慢慢恢复,这一新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脉冲星也就是中子星的内部结构。

  专注做以“年”为量级的研究

  作为一门观测驱动的科学,天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的观测方法和手段。以“年”为单位的长期观测,让冯骅和他的学生们得到了不少收获。

  2010年年初,第一次向冯骅请教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李红,对X射线偏振可以说知之甚少,但听完老师的介绍,李红立刻动心了:“一方面对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发现本科阶段关于核科学核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可以应用到天文研究领域。”

  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李红跟随冯骅攻读博士学位,全心投入到偏振测量方法和仪器研究中。“在X射线偏振探测发展的停滞阶段,又恰逢新技术的出现,我们更希望做前沿性工作。”李红说。

  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团队的目标就一直是“做出能够满足空间应用需求的长寿命、高性能”的探测器。这种新型X射线偏振探测器外形大致如一个火柴盒大小,传感器面积大概相当于一枚硬币。然而,单是探测气体密封在“火柴盒”内,实现长期稳定的工作性能,就花了团队整整两年时间。

  在冯骅看来,某些科学问题需要对一个科学目标进行长期的跟踪与观测,“极光计划”使用的立方星恰好成为大型天文项目的一种弥补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极光计划”探测器和卫星的日常运行均由学生负责。

  “极光计划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和交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个完整天文项目的经历,能够极大丰富同学们的学术训练。此外,我们的立方星同时装载了清华大学学生项目‘天格计划’的首个探测器。”冯骅说。

  大项目里的螺丝钉VS小项目里的统帅

  如今,“极光计划”团队不大:带头人冯骅、一名工程师、一名博士后和三四名学生。团队虽小,在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方面的分工运转,也和空间中的立方星一样有条不紊。

  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龙翔云,因兴趣使然,大二即加入了冯骅参与指导的学生项目“天格计划”,积极建设伽马暴探测网络。2019年,龙翔云的本科毕业设计就转向“极光计划”,并继续跟随冯骅读博。过去的一年多,龙翔云为探测器编写“日更”指令集,已经完成3000多次开关机指令。

  卫星日常运行设计,超出了团队专业范围;控制程序设计,对于物理系龙翔云来说也属跨界。“团队虽小,五脏俱全。”龙翔云说,大多数成员都是因兴趣加入的,每周组会和灵活讨论中,来自工程物理和物理等各院系的成员们发散讨论、相互促进:“在项目推进中学以致用,我们都希望懂得更多一些。”

  这个特殊的寒假,留守实验室的李红、居家的龙翔云和其他成员都跟上进度,推动着“极光”系列的运行和发射计划。

  “在大项目里,学生可能只当一枚螺丝钉就够了,但在小项目里,他们被逼着当统帅。需要兼顾项目运行的各个方面,他们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专业,还要了解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这样的训练要求学生们不仅要专要细,还要有‘统帅’的能力。”冯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记者 叶雨婷

相关链接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国养老金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     四川政府采购     沈阳市卫生局     南京教育网     恩施市崔家坝镇人民政府     江苏省常熟市花溪小学     奉化市城北中学     内乡教研网     德州市石芦街小学     荆州中考招生网     天域幼儿园     松滋实验初中     德州幼儿师范学校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尤溪实验小学     石家庄职工大学     井冈山革命传统学院     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幼儿园     汕头市长厦小学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站     广东北江中学信息网     福州屏东中学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卫生学校     江西省教研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大埔虎山中学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logo_home